Peak(峰值濾波) |
對某一特定頻率點及周圍窄范圍頻段進行增益提升或衰減(“點狀調節”) |
1. Frequency:目標頻率點(如 300Hz、3kHz)
2. Gain:±dB(提升 / 衰減幅度)
3. Q 值:調節影響范圍(Q 值越大,影響頻段越窄;Q 值越小,影響頻段越寬) |
- 解決人聲 “鼻音重”(衰減 300-500Hz 窄頻段)
- 增強吉他泛音(提升 3-5kHz 窄頻段)
- 削弱齒音(衰減 6-8kHz 窄頻段) |
Q 值需精準:Q 值過大會導致聲音 “斷層”,過小則無法針對性解決問題(如齒音沒消干凈)。 |
LowShelf(低架濾波) |
對設定頻率以下的所有低頻段進行整體增益提升或衰減(“低頻整體調節”) |
1. Frequency:濾波拐點(如 80Hz、150Hz)
2. Gain:±dB(整體低頻的提升 / 衰減幅度) |
- 讓耳機低音更渾厚(設定 80Hz 為拐點,+3dB 提升)
- 減少音箱低頻渾濁(設定 120Hz 為拐點,-2dB 衰減) |
拐點頻率別過高:若設 200Hz 以上,會連帶中低頻(人聲基礎頻段)一起調節,導致人聲發悶。 |
HighShelf(高架濾波) |
對設定頻率以上的所有高頻段進行整體增益提升或衰減(“高頻整體調節”) |
1. Frequency:濾波拐點(如 6kHz、10kHz)
2. Gain:±dB(整體高頻的提升 / 衰減幅度) |
- 讓人聲更清亮(設定 8kHz 為拐點,+2dB 提升)
- 降低錄音的 “嘶嘶聲”(設定 10kHz 為拐點,-3dB 衰減) |
增益別過量:高頻 + 5dB 以上易導致刺耳、齒音過重,尤其適合直播、聽歌等長時間聽覺場景。 |
LowPass(低通濾波) |
只允許設定頻率以下的低頻段通過,高頻段全部濾除(“保留低頻,切掉高頻”) |
1. Frequency:濾波 cutoff(截止頻率,如 200Hz)
2. 滾降斜率:濾波強度(如 12dB/oct,數值越大,高頻切得越徹底) |
- 保留貝斯 / 底鼓的純低頻(截止 200Hz,濾除樂器泛音)
- 模擬 “老式收音機” 低頻聲(截止 150Hz,只留渾濁低頻) |
非特殊場景少用:日常聽歌 / 直播用會丟失人聲、樂器的高頻細節,導致聲音 “悶糊”。 |
HighPass(高通濾波) |
只允許設定頻率以上的中高頻段通過,低頻段全部濾除(“保留中高頻,切掉低頻”) |
1. Frequency:濾波 cutoff(截止頻率,如 80Hz、150Hz)
2. 滾降斜率:濾波強度(如 24dB/oct,數值越大,低頻切得越徹底) |
- 消除麥克風 “底噪 / 電流聲”(截止 80Hz,濾除低頻干擾)
- 讓直播人聲更干凈(截止 100Hz,切掉多余低頻混響) |
截止頻率別過高:設 200Hz 以上會切掉人聲的中低頻基礎(150-200Hz),導致人聲 “單薄發飄”。 |
Notch(陷波濾波) |
對某一極窄的特定頻率進行深度衰減(“精準切波”,類似 “頻率手術刀”) |
1. Frequency:目標干擾頻率(如 50Hz 交流電干擾、1kHz 嘯叫)
2. Gain:大幅度衰減(通常 - 10dB 至 - 20dB)
3. Q 值:極高(確保只切目標頻率,不影響周圍) |
- 消除直播中的 “交流電底噪”(精準衰減 50Hz/60Hz)
- 解決音箱 “嘯叫”(找到嘯叫頻率如 1.5kHz,深度衰減)
- 去除錄音中的 “尖銳雜音”(如 10kHz 的電流嘶聲) |
需先定位頻率:用 “掃頻法” 找到干擾頻率(慢慢拖動 Frequency,聽雜音最明顯的點),再衰減,避免盲目調節。 |
Disable(關閉) |
臨時關閉當前 EQ 模塊 / 某一濾波功能,恢復調節前的原始聲音狀態 |
|
- 對比調節前后的效果(如關閉 Peak 模塊,聽齒音是否真的減少)
- 排查問題(若聲音異常,關閉某功能看是否恢復正常) |
調節完建議 “關閉 - 開啟” 反復對比,避免因 “聽感疲勞” 誤判效果(如長時間聽提升高頻,會誤以為不刺耳)。 |